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名詞解釋」標籤的文章

匈牙利 正式婚後姓名與小孩姓氏

歐洲文化中,婚後通常是妻子改姓為夫姓,作為加入夫家家庭的象徵。在愛爾蘭也是有此習俗,不過愛爾蘭法律沒有規定改姓,所以想保有出生姓氏也是可以的。而在匈牙利,關於婚後改姓名(你沒看錯,就是「姓名」!不只是從夫姓,連名字也一起改了。)現今和以往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匈牙利人的全名排列如同台灣一樣,順序是姓氏+名字 ( +第二個名字  假如有的話) 是歐洲唯一的國家使用東方姓名順序,這也是他們跟東方文化有關連的地方之一。 從 1895 年開始有命名法規定妻子婚後姓名的修改方式,是傳統也因為法律規定,妻子改夫姓外,還把名改成 丈夫名+ né ,意思是他的「夫人」。例如 István 的妻子,婚後名為 Istvánné,所以大家一看到這個男生名加 né 就知道這是 István 的夫人(這是正式官方文件用名字,如護照或稅務等等用這名,但平常留聯絡方式都隨意留自己習慣的名字就是,僅能用在沒有法律效力的地方)。2004 年後法令修改,新婚丈夫和妻子可自由選擇喜歡的方式更改婚後姓名,順應不同的家庭文化。 在匈牙利, 改婚後姓名是一個重要的法律里程碑,絕對需要在登記申請結婚公證前好好考慮 ,當然進入婚姻本身這件事要考慮,也要想好什麼名字將跟著你們下半輩子。甚至在婚禮儀式中也要公開聲明新人們的婚後名字。 例如:匈牙利丈夫出生姓名為 Nagy István,台灣妻子為 Lin Yi-An,結婚登記證書上改婚後姓名,目前有以下八種方式: 從夫姓,妻子不改名 :Nagy Yi-An 從夫姓,妻子改名 :Nagy Istvánné 把夫全名加在妻全名之前 :Nagy Istvánné Lin Yi-An(姓變成Nagy Istvánné Lin) 把夫姓+né加在妻全名之前 :Nagyné Lin Yi-An(姓是Nagyné Lin) 丈夫從妻姓,妻子不改名 :丈夫改為 Lin István 丈夫從妻姓&妻子改名 :Lin István & Lin Istvánné 改夫妻雙姓氏(中間加連字符 - ),丈夫改姓 :Nagy-Lin István / Lin-Nagy István; 妻子改名 Nagy-Lin Istvánné / Lin-Nagy Istvánné 或 妻子不改名 :Nagy-Lin Yi-An / Lin-

愛爾蘭的麵包種類

圖片
愛爾蘭的麵包是飲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愛爾蘭人的主食除了馬鈴薯,就是不可或缺的各種類麵包了。每次到超市的麵包區就眼花撩亂,吐司都有好幾種!愛爾蘭本地麵包店就更不用說了,完全是另一個世界啊。 Tesco超市的麵包區 主要以成份作區分,搭配不同的麵包種類: White: 白麵包,小麥麵粉製作 Brown / Whole Wheat / Wholemeal: 全麥 Brown and White: 半麥,白麵粉和麥粉混合 Whole Grain: 全穀物 Rye: 黑麥 吐司類:(台灣通稱的吐司,但其實英文Toast是烤過的麵包) 所以列在這邊的是指切片的大麵包,有分一整條或半條(Half) Batch Loaf: 厚實的吐司,因為大量麵團一起烤,所以只有頂端和底部有焦焦的邊,兩旁沒有硬邊喔。這個吃一片就超飽的 Toaster 一般認知上的吐司,吐司邊較硬(跟台灣的很像) Loaf / Pan: 鬆軟吐司,吐司邊較軟 Batch 通常是整塊,但會預先切片好的麵包: Soda Bread: 蘇打麵包,用小蘇打取代一般麵包發酵的酵母菌。有一般和全麥的 Brown Soda Bread / Wheaten Bread: 全麥蘇打麵包,是我們熱愛款,每週必買,直接吃或烤一下塗個奶油~真是人間美味!又健康! 我們最愛的褐蘇打麵包,搭配大蒜奶油超好吃! 從家裡附近麵包店現買現切,即使放個兩三天還是外酥內軟~ 使用的袋子也很講究,正面是塑膠膜、底下是紙,適度保持空氣流通,麵包不變硬也不會發霉 整塊麵包:(不切片) Turnover: 橢圓長型的軟麵包,大量製作,四周都烤焦焦脆脆的,除了兩旁的連接處。作為餐包使用 Blaa Bun: 白軟小麵包,上面有白麵粉。通常早餐食用,搭配奶油或果醬;有時也會午餐搭配主餐吃 其他: Barmbrack Bread: 葡萄乾酵母麵包,是甜麵包,通常會在萬聖節食用 Potato Farl: 馬鈴薯扁麵包,可在早餐或午餐吃。通常在聖派翠克節食用。用圓盤烤,然後十字切成四塊。Farl是來自蓋爾特語的Fardel,指的是四個部分(分成四塊) Boxty: 傳統的愛爾蘭馬鈴薯鬆餅,用馬鈴薯為主做成的鬆餅,口感Q彈,

健康高纖主食 布格麥 Bulgur

圖片
因為先生熱愛有機和健康飲食,我認識越來越多不同的食物和料理方式。東西方飲食文化本來就大不同,不過對健康的關注都是相同的。我們在這邊的主食很多元,先生主要做歐陸式料理,我則大部分都做亞洲料理,所以我們的主食不只是飯或麵、各式義大利麵,有時搭配麵包、馬鈴薯、庫斯庫斯(Couscous)或布格麥(Bulgur),今天來介紹一下我來這邊才認識的布格麥: 布格麥(Bulgur Wheat)是由乾燥以後的小麥碾碎而成,這種硬質小麥(角質率高於70%的小麥)含麥麩,蛋白質含量高、延伸性和彈性好,也是義大利麵的主要材料。從土耳其發跡,後來逐漸蔓延整個歐洲,而在看相關資料的時候,才發現美國曾在台灣早期糧食缺乏時,捐贈大量布格麥(當時稱 長壽麥 )當作麥片粥給民眾充飢。 我們的熱愛款:褐/黑麥 倒出來是長這樣,有點像紅冰糖。如果是一般的小麥的話是金黃色的。 在印度商店買的:褐/黑布格麥 € 1.99 (900g) Tesco賣的布格麥 我個人非常喜歡布格麥有嚼勁的口感,當然如果喜歡也可以煮軟一點,或煮成粥。吃起來有點像糙米飯,不過有著麥香;混著米一起煮也非常好吃,布格麥比白米多了更多的膳食纖維(參考維基百科看起來是白米的10倍以上),卡路里差不多、蛋白質約多2.5倍,也提供不同的維生素。料理方式也非常簡單,用水煮或用熱水泡個十分鐘就可以吃了。有分顆粒大小,顆粒大的建議用煮的,顆粒小的話用熱水泡五分鐘就行囉。 我用小電鍋,跟白米煮飯的比例差不多,我個人是米:水用 1:1.5 的比例(軟一點的話 1:2),煮成布格麥飯。 看起來和吃起來都超像糙米飯的! 在國外的話,亞洲或中東、印度、東歐店都買得到,現在超市也有進貨喔!台灣可以在有機店、穀物專賣店買。 參考資料: 布格麥 - 維基百科 不吃大米,我們還能吃什麼?推薦幾款瑞典最健康主食 農業知識入口網 - 短命的「長壽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