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sh Travellers 愛爾蘭遊居者的獨特文化

他們是愛爾蘭人。大多數是白人,也就是愛爾蘭的凱爾特人種,雖然有些人的膚色比較深,但基因上並不是吉普賽人/羅姆人(可能有些有混血),只是從祖先輩就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們也講英語,如果遇到他們,聽得出來有個特殊的腔調,並通常群聚居住在一起。

但因為長久的隔閡、被主流文化排斥對於本地愛爾蘭人來說那是另一個世界。

Sebastiaan Franco 攝影 Daily Mail UK

身為外國人的我們不是很了解這文化,剛開始也會和其他外國人一起覺得都是些混混,甚至本地人也是蠻歧視他們的,而有人說都是與犯罪掛勾或黑幫就更超過了一點(可能只是幫派而已啦);自從慢慢了解更多之後,才開始越來越好奇愛爾蘭遊居者的文化。

Jamie Johnson 攝影 Daily Mail UK

古老的遊居者居住在帳棚或棚車內,通常不會定居,一陣子之後就會遷移;而近代的遊居者多為房車(政府有劃分居住區讓他們聚居)、租屋或者社會住宅。而這裡的遊居者又與「新時代遊居者」(New Age Travellers),即主動選擇遊居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人不同。愛爾蘭遊居者(Irish Travellers)是為此族群的專有名詞。

然而政府一直到2017年才正式承認遊居者是愛爾蘭社會中一個獨特的族群。

定義為共同家譜或血統相互識別,族群認同在於群體獨特性以及共同的文化、語言、宗教、行為或生物學特徵。

目前在網路上看到很多資訊都是2016年政府普查的結果。本文的相關資料都來自愛爾蘭中央統計局。2016年4月,愛爾蘭遊居者的總數為30,987,佔總人口的0.7%。而遊居者最多的地方是都柏林地區,佔總人口數六分之一!其次是高威,其他則分布在愛爾蘭的各鄉鎮裡。


愛爾蘭遊居者的歷史可以被回溯到17世紀

關於起源有多種理論:有個理論是遊居者是凱爾特人到來之前居住在愛爾蘭的族群後裔(原住民),當凱爾特人宣稱自己是愛爾蘭人,反而遊居者就變成低下階層。還有一種理論認為,遊居者的祖先從未像凱爾特人那樣安定下來。還有其他推測是在1649-1653年克倫威爾征服愛爾蘭期間無家可歸的愛爾蘭人、或者是由於遷離而在1741或1840年代的飢荒中流浪者的後裔。不論是哪一種起源,遊居者目前仍然是半獨立於社會生存的一個群體。

總之是古老但是有著悲慘過去的族群。


是愛爾蘭人,但愛爾蘭遊居者的生活是另一種文化

遊居者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群體,儘管居住地不斷的移動,但通常不是很愛跟社會交流。

他們有著獨特的生活方式,所有的知識都是一代傳一代,普遍沒有接受一般教育的意願,也因此更為獨立於整個社會群體之外。資料顯示2016年有167名愛爾蘭遊居者有獲得了高中學歷,但2011年僅有89名。政府現今有強制學齡兒童必須接受基本的教育,不過成效未知。

他們的傳統與習俗不太被法律社會接受,例如早婚:記得我的一個中年愛爾蘭老師分享,她國小的時候有遊居者同學,但後來她們就沒升學,沒多久就去結婚了(?);也因為家庭教育的關係,大部分的女性認為早早結婚成家才是人生目的。老師說當時小小年紀的她非常的震驚。

許多研究顯示遊居者的「青春期和結婚之間沒有很大的時間間隔」。Judith Okely在1983年的研究著作中寫道「女性的典型結婚年齡為16-17歲,男性的典型結婚年齡為18-19歲。」。因此在2016年普查中,15-19歲的遊居者已婚有6.5%(而本地人僅0.2%)。以前的遊居者多是同居就默認是結婚、或者到教堂去證婚;而有趣的是,現在許多遊居者會辦婚禮,也會依法去登記結婚。

愛爾蘭遊居者通常會與其他遊居者結婚。而近親通婚在遊居者中很普遍,也因此產生了許多健康的問題。因為早婚,所以也是很早生小孩,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出門都是小孩成群的,會有大小孩帶小小孩的狀況。人口結構上以幼年和青壯年居多,反而65歲以上老人僅占3%(不長壽的表徵)。醫學研究顯示,由於流浪的生活,健康狀況都不是很好,在所有少數族裔群體中,平均壽命最短、嬰兒死亡率最高。加上他們不就醫,因此離社會所居的他們其實是高風險的生活著。

Sebastiaan Franco 攝影 Daily Mail UK

特殊族群當然有獨特的語言:雪爾塔語(Shelta) 

一般認為「Shelta」這個字來自愛爾蘭語的siúlta,意思是「走路的」,明白指出愛爾蘭遊居者的流浪生活型態,這也與愛爾蘭人有時會稱呼他們為「走路的人」(The Walking People)相互應。雪爾塔語是遊居者獨有並彼此溝通的語言,通常不會被本地人聽見(是說本地人也聽不懂)。而愛爾蘭和英國的遊居者也都會講雪爾塔語。

以下資料是從維基百科參考來的 :
雪爾塔語的字彙大部分來自愛爾蘭語,並在借字的過程中使用了一種類似法語倒置音節的技巧;例如「女孩」的雪爾塔語是 lakeen ,實際上是從愛爾蘭語的 cailín 轉來的(原來前後音節的聲母 c 和 l 被倒置),又例如「門」rodas 是從愛爾蘭語的 doras 轉來的。在結構方面,雪爾塔語的語言結構與英語的結構有許多相似處,而它也包含了羅姆語(吉普賽語),雖然愛爾蘭遊居者實際上並非吉普賽人。即使這種語言包含了大量的非凱爾特語言的元素,雪爾塔語仍常常被誤認為是凱爾特語族底下的蓋爾亞支語言之一,但它實際上僅是一種根基於愛爾蘭語和英語的黑話,並主要以英語為其語法的基礎。


遊居者也經常是政治和文化歧視的對象

愛爾蘭經濟與社會研究院在2011年的一項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愛爾蘭遊居者普遍被排斥這件事,會損害遊居者的未來發展,遊居者無法進行像是本地人與鄰居之間的連結,因為他們太少了,只有0.5%(2011年佔愛爾蘭總人口百分比),無法以不與定居社區的本地人做有意義的跨文化團結方式繼續生存下去。

而本地人對遊居者的普遍偏見,大大阻礙了政府努力使遊居者融入愛爾蘭社會,本來很難的事就變得更難了。由於遊居者是少數族群,因此始終會因其身份而被歧視,在酒吧、商店和旅館中被拒於門外,並受到負面語言的攻擊。遊居者和本地人的衝突屢見不鮮,都是因為彼此的刻板印象,而把對方越推越遠。

這個真的只能靠時間來撫平,希望透過教育和宣導,讓所有本地人慢慢接受這個「特殊」的少數族群,也是愛爾蘭國民的一份子。


族群傳統和現代社會的融合

以前的遊居者的生活是與世無爭的,日子苦了點但還是生存了下來;現在的遊居者則比較是介於「一般」普通生活和遊居生活的灰色地帶。還是在社會的底層,但也會領社會救助金、打零工、買買東西等等,有些許社會化的行為,但大多數不是真的融入社會,畢竟價值觀還是差得太多。

他們鄙視「工作」這件事,認為就是要靠自己實際作為來生存,如同他們的祖先從事工匠、鐵匠或近代遊居者是養馬或養狗並以之來做交易;又或者是規律工作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無法理解的活動?有些人也會行乞(但非流浪漢的生活)或者是撿破爛來換些買日用品的現金。

現在的他們,有著部份的物質生活和流浪的靈魂,應該可以這樣說。


想看看他們生活的樣貌嗎?


但今日已經漸漸有遊居者走進社會。去年艾莉芬林(Eileen Flynn)進入愛爾蘭上議院,成為史上第一位遊居者參議員!她致力於爭取遊居者權益以及追求平等:「你不能改變你遇到的每一個人,但如果你可以改變其中一個人的想法,改變那種族歧視和偏見的態度,然後他、或她、或他們就會繼續,再去改變另外其他人。」


寫這篇文章也是我自己的一個小小文化觀察與整理。

現在再遇到愛爾蘭遊居者,就不會像以前帶著刻板印象了,會尊重他們獨特的社會文化,也如同我們外國人在愛爾蘭生活一樣。


結語引用一句Eileen Flynn很棒的話:「愛爾蘭有足夠的空間給我們大家。」

There's enough room in Ireland for all of us.

── Eileen Flynn


留言